查看原文
其他

赖扬平:在祖国最西端开垦教育“试验田”


7月30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行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复评会,推选出20名正式提名人选。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于都县第二中学的语文教师赖扬平的事迹。一起来看↓↓↓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在那块戈壁沙漠盐碱地上,在那个被称为“帕米尔高原明珠”的地方,春天来得特别慢,三年来,他不忘援疆初心,牢记教师使命,用足够的耐心去等待花开。


赖扬平


他就是来自江西于都的赖扬平。2017年2月作为江西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的他,跨越5000多公里,抵达我国最西端的新疆阿克陶县,在雪松中学进行为期三年的援疆支教。

 


我是江西来的“懒羊皮”老师



“我叫赖扬平,是你们的语文老师……”赖扬平的自我介绍,可到了学生的作文本上,他的名字还是被写成“懒羊皮”“来样平”。从此三年,赖扬平在当地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懒羊皮”老师。


相比于内地很多学校,位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雪松中学,教育资源匮乏。最初的支教时光,用赖扬平的话来说,“浑身都是劲,却不知如何使出来”。



在重重困难面前,赖扬平决定从纠正散漫的学风入手,将学生拉回课堂。不久后,一张早读课任务表出现在雪松中学七年级13班和14班的墙上。赖扬平将每天20分钟的早读课细化到每天读几个字词、背哪篇课文。每天早读前,赖扬平还会提前站在教室门口,督促学生进教室。读拼音、写笔画,一切都从最基础的开始教起。在早读课上,赖扬平带着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纠正汉字发音,还举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声说普通话,并监督落实,半年下来,效果显著。



但很多时候,学生认识某个汉字,却理解不了它的意思。“码头是海边、江河边专供轮船或渡船停泊、装卸货物的地方。”“什么是海和轮船?”这些内陆孩子都没有见过海和轮船,更无法理解“码头”的意思。赖扬平想了个法子。“火车停靠的地方是什么?”“火车站。”学生回答。“那公共汽车停靠的地方是什么?”“公共汽车站。”“轮船停靠的地方就是码头。”这样一类比,学生终于听懂了。


 

目标引领,用足够的耐心等待花开



在雪松中学七年级13班的墙上,五颜六色的便利贴上写满了这些十六七岁孩子的梦想。43个民族地区的学生里,有14个孩子的梦想是当教师,还有13个孩子的梦想是当特警或军人。这让赖扬平有些惊讶,“这20几个从偏远牧区来的孩子或许不能完全理解什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从他们每句‘老师您好’的问候中足以窥见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向往,军人戍守边疆的崇高和神圣感也已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


阿克陶地区地广人稀,许多学生的家在离学校几百公里外、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牧区。上学期间,学生吃住都在学校,一个学期才回家一次。集中办学后,一些牧民未能转变观念,宁愿让孩子在家里放羊,也不送他去上学。于是,每学期一开学,赖扬平就和当地教师一起乘坐学生接送专车,用一个多星期时间,去各个村“捡豆子”(搜集学生并接回学校上课)。


在赖扬平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在这个被称为‘帕米尔高原明珠’的地方,春天来得特别慢,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花开。”

 

爱心捐助,建设校园“点赞”超市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2017年9月,赖扬平发动已毕业的学生、朋友和亲友同事募捐,筹集到两万多元启动资金,在雪松中学办起“长征源爱心点赞超市”。超市里有赖扬平外出采购的笔、地球仪、台灯、毛巾等学习、生活物品。超市里,所有物品都“明码标价”:5个“赞”换一支笔、20个“赞”换一副乒乓球拍、100个“赞”换一个篮球……爱心超市的物品可由个人兑换,也可多人集“赞”,兑换物品后共同使用。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也不拘泥于学习成绩,学生的精神面貌、品德任何一方面有进步都能获得大家的认可,继而获得奖励。学生学习进步了、做了好人好事、劳动卫生表现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都可以获得“赞”。


爱心超市特别关注贫困学生,不少贫困生在学校几乎没有零花钱来购买生活用品和文具。一开始,赖扬平曾想给贫困生捐点东西,但又怕学生觉得给他们“贴了标签”,产生自卑感。于是,赖扬平叮嘱其他教师,在奖励“赞”的时候,可以偷偷地给贫困的学生“放一点水”。赖扬平说:“如果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爱心超市兑换到需要的物品,会更有成就感和被尊重的感觉。”


赖扬平发现,在通过这样的考核奖励,学生慢慢变得更有自信。一些后进生开始主动思考,整个班级更有凝聚力了。在赖扬平的倡议下,雪松中学还成立资金管理委员会,由校团委第三方专人负责,学生参与管理,实时公布每一笔捐款的明细和流向。

 

 

目标引领,做最会奖励学生的教师



进疆满一个月时,赖扬平和来自江西的10名援疆教师第一次上山去牧区“走亲戚”。一路上,他们穿越戈壁和盐碱地,经过4个小时的跋涉,才到达目的地阿克陶克孜勒陶乡阿尔帕勒克村。


在该村走访、看望结亲户途中,赖扬平发现,当地有许多初高中毕业生都在家中放牧,没有选择升学或外出工作,“很多牧民世世代代的梦想就是放更多的羊”。在赖扬平看来,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孩子没有立志读书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首先要重建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开始思考如何“对症下药”。学生每完成一个小目标,赖扬平就及时兑现一个奖励:能流畅地背诵一篇新学的课文,就奖励一根棒棒糖、一瓶牛奶、一本书、一支笔;考试有了进步,就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奖励大家看一场电影;完成一次集体活动,就奖励一场生日聚会。


赖扬平在课上给学生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超级演说家》等节目,尽管学生普通话基础弱,看视频却接受得很快。天气好的时候,他还会带着学生到室外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把课堂搬到操场上,学生安静地坐在地上,欣赏风景的同时,学习环境描写。


在他寓教于乐的“鼓励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如今,雪松中学的学生可以吟诵古诗词、弹唱《十送红军》,还将经典红色剧目和传统戏曲搬上舞台。


  


为了让民族地区的孩子学习更多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赖扬平多方联系,筹集了6000余册经典国学教材,捐赠给阿克陶县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他的“国学教育进课堂”活动也在全县推广;临近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赖扬平还会送教下乡,通过猜灯谜、包元宵、吃月饼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悟传统文化。有的偏远牧区的学生和教师在他的传统文化课堂上,第一次吃到了粽子。

  


作为支教教师,赖扬平觉得更重要的是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播撒梦想的种子。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到阿克陶各个学校给学生作主题为“最美的风景在大学”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展示国内各大学的图片,给学生讲励志故事,强调目标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追梦,通过读书改变世代放羊的生活轨迹,走出戈壁、雪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去年8月的一天,赖扬平在散步时被一个女生叫住。这个名叫布瓦杰尔的姑娘曾在高中听过赖扬平的演讲,深受鼓舞,并最终考上新疆农业大学。布瓦杰尔主动邀请赖扬平合影,还在微信朋友圈留言:“赖扬平老师给我上了两个小时的课,那是我人生的一次大课,使我从一个不怎么爱学习的孩子变成一个勤奋的学生,直至考上大学,我真的很感谢他!”



齐心协力,打造一艘带不走的“教育航母”



在雪松中学工作一段时间后,赖扬平被任命为学校副校长,对当地教师的工作状态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发现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在网上随便下载一个教学课件,还有一些老教师讲台上放的教案都是以前写的,讲课内容也是临时发挥;课后作业布置、批改不及时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针对学校教学管理松散和教师工作懒散的现状,赖扬平每天都会和负责教学巡查的值班教师一起,到各个教学楼转一圈。他会随机推开一间教室的门,坐在教室后面听课。下课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教师的上课内容和教案上的备课内容是否一致,发现教师教案不及格的,第一次提醒,第二次就会在教职工大会上通报批评。

  

在赖扬平等江西援疆教师的推动下,雪松中学重新修订了《雪松中学绩效考核管理条例》,把教学成绩、工作纪律、业务能力、师德师风等纳入绩效考核。所有教师的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将与工资收入、职称评聘和评先评优挂钩。有了考核的指挥棒,教师备课、上课更认真了,懒散的现象也慢慢改变。很多教师产生“危机感”,主动去其他班“蹭课”,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方法。

  

为了提高雪松中学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赖扬平与援疆教师一起,利用“传帮带”的方式为学校教师示范教学,赖扬平经常主动邀请学校的语文教师到自己的课堂听课。

 

起初,雪松中学的年轻教师并不愿意上公开课,也不敢去外面赛课。于是,每次上公开课前,赖扬平都要求教师当着自己和“师傅”的面先上一遍,发现问题后,再帮着年轻教师一遍遍地“磨课”和修改课件。近几年里,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不少,在外面赛课拿的奖比原来十几年的都多。

  

他和其他支教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教育航母”不仅要留在雪松中学,更要留在阿克陶的所有学校。除了每年定期对县里的新教师进行培训外,3年里,赖扬平和江西全体支教教师深入当地农牧区开展了上百次送教下乡活动。



从县城周边到偏远牧区,赖扬平的足迹遍布全县。他不知疲倦地讲着,有时嗓子痛,强忍着就过去了。2018年11月,赖扬平被检查出患有甲状腺恶性肿瘤,医生建议立即手术。当时临近期末考试,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他坚持到寒假才回南昌进行手术。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就带着药返回雪松中学,继续坚守在边疆的三尺讲台。


 

以情感人,收获“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



除了完成支教任务,赖扬平还积极参与当地的脱贫攻坚任务,坚持每个月至少看望一次结亲帮扶户,并给结亲户家送去米面,为小孩购置学习用具和过冬衣服等,给小孩过生日,真正的把结亲户的孙女阿娜尔汗当做是自己的女儿看待,给她学习关心和生活上照顾。他自己还经常捐资捐物,并且发动内地亲友筹集物资,积极帮助当地学校的贫困学生。



与此同时,他在追求诗和远方的过程中,用手中的笔记录援疆的学习工作生活体验,用镜头记录大美南疆的风土人情,积极宣传大美南疆。成为一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民族团结的“文化纽带”。


三年来,作为江西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的优秀代表,他崇高的家国情怀和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特别是他优异的援疆支教成绩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学校师生的高度赞扬。《中国青年报》《江西日报》《克州日报》《赣南日报》《新疆教育报》等先后对其援疆事迹进行专题报道,他还多次接受江西电视台、江西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的专题采访。个人工作事迹、援疆结亲事迹等多次被《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报道。援疆期间还荣获“开发建设克州”五一奖章,被评为阿克陶县“优秀共产党员”、阿克陶县“优秀援疆教师”、克州“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等荣誉称号。

 

点击下方链接

了解更多

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


来源:江西教育网、中国青年报

赖福英:山村学校留守孩子们的“福英妈妈”

黄恕伯:站在学科教育顶峰的80岁退休教师
方名连:耕耘深山教育、守望农村孩子的90后女教师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